香港是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,除了廣府文化之外,還有客家、水上人等不同族群的文化。其中,「鶴佬文化」雖然並不像廣府文化那樣廣為人知,卻也在香港歷史中留下了獨特的印記。本文將初步探討「鶴佬文化」,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這個在香港落地生根的族群。
「鶴佬」的由來與分佈
「鶴佬」一詞,其實是閩南語「福佬」的音譯。他們並非單指一個單一的族群,而是泛指居住在廣東東部沿海地區,特別是海陸豐(汕尾)、潮汕一帶,以及部分福建南部,使用閩南語系方言的族群。這些地區的人們在歷史上因為遷徙、通商等原因,有著密切的文化交流。因此,在香港,「鶴佬」多指來自海陸豐一帶的移民及其後裔。
香港開埠前,已有鶴佬人在新界東部沿海一帶生活,多以捕魚為生,例如長洲、坪洲等地。1970年代後期,隨著第三次移民潮,更多海陸豐人湧入香港,他們最初多居住在上環一帶,後來逐漸散居於筲箕灣、老虎岩、藍田、觀塘雞寮、慈雲山、鑽石山、牛頭角及柴灣等地。水上鶴佬人則多移至長洲、三門仔、香港仔等地,繼續以捕魚為業。據估計,現時在香港的鶴佬族群約有數十萬人,他們多以鶴佬話溝通。
鶴佬文化的特色
鶴佬文化融合了閩南文化和廣東文化的特點,形成了獨特的風貌。以下將從幾個方面介紹鶴佬文化的特色:
語言
鶴佬話是閩南語系的一支,與潮州話、閩南語有相近之處,但也有其獨特的口音和詞彙。在香港,鶴佬話雖然不像廣東話那樣普及,但在鶴佬社群中仍然是重要的溝通工具,維繫著社群的凝聚力。
宗教信仰
鶴佬人傳統上信奉多神信仰,包括道教、佛教以及地方神祇。他們敬拜的神祇包括觀音、媽祖(天后)、北帝、大王爺等。長洲的太平清醮是香港重要的傳統節慶之一,其中就融入了濃厚的鶴佬文化色彩,例如搭建包山、神祇巡遊等儀式,都展現了鶴佬人獨特的宗教文化。
飲食文化
鶴佬人靠海維生,因此飲食文化中海鮮佔有重要的地位。他們擅長烹調各種海鮮料理,口味偏向鹹鮮。在一些傳統節日或場合,鶴佬人會製作特別的食物,例如「菜茶」。菜茶是一種鹹味的粥品,以多種蔬菜、海鮮乾貨、花生等食材熬製而成,是鶴佬人款待客人的傳統美食,也帶有祈求財源廣進的寓意。
傳統服飾
傳統上,鶴佬婦女的服飾多為素藍色琵琶襟上衣和素黑色長褲,並喜愛佩戴精美的飾物。然而,隨著時代變遷,這些傳統服飾在日常生活中已較少見。
生活方式
早期移居香港的鶴佬人多以捕魚或從事勞動工作為主。隨著社會發展,鶴佬人的職業也變得多樣化。然而,他們勤勞、刻苦的精神仍然是其重要的特質。
法事
鶴佬法事在喪禮儀式中,展現了其獨特的文化內涵。鶴佬喪禮俗稱「打鶴佬齋」,是香港殯葬文化中較為隆重的儀式之一。鶴佬法事儀式有其獨特的流程,例如「牛頭馬面」、「過芝麻橋」、「祭財大殮」、「買水餵飯」、「木神主」等。其中,「過芝麻橋」是鶴佬法事中最著名的儀式之一,喃嘸師傅會帶領著先人的靈魂「過橋」,並以唱誦的方式述說先人在世時對家庭的付出和愛,往往令在場的家屬感動落淚。這些儀式不僅是對逝者的悼念,也是對生者的慰藉,更體現了鶴佬人對生命和死亡的獨特觀。
鶴佬文化在香港的傳承與挑戰
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融合,鶴佬文化在香港面臨著傳承的挑戰。年輕一代越來越少使用鶴佬話,對傳統習俗的認識也逐漸減少。然而,一些鶴佬社群和文化團體也在努力推廣和傳承鶴佬文化,例如舉辦鶴佬話班、舉辦傳統節慶活動、出版相關書籍等。透過這些努力,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鶴佬文化,讓這份獨特的文化遺產得以繼續傳承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