完美主義會損害您的健康。5 個讓你放鬆緊繃心理的小技巧

一年的開始可能令人精疲力盡:在假期裡忙得不可開交——舉辦完美的派對、找到合適的禮物或佈置理想的節日場景——流行文化促使您做得更多。進入新年決心,這些自我強加的行軍命令旨在改善自己,通常是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。

但有時,改善身心健康的解決方案可能是少做點,甚至只是學會放手。

波士頓大學焦慮與相關疾病中心臨床心理學家、作家兼自稱完美主義者的 Ellen Hendriksen 博士發現,少做點並非易事。而且她絕不是孤例。

Hendriksen 最近在 CNN 首席醫療記者 Sanjay Gupta 博士的《追逐生命》(Chasing Life)播客節目中表示:「我會說,大多數客戶都以完美主義為中心,這與他們的挑戰重疊。」

「但沒有人會說,『Ellen,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。我需要一切都是完美的,』」她說。「相反,他們說的是,『我覺得自己失敗了。』『我覺得自己落後了。』『我應該比現在更進步。』『我手上有無數的事情要做,但一件都沒做好。』最終,我認為這是因為完美主義有點誤稱;與其說是努力追求完美,不如說是從不感到自己做得夠好。」

Hendriksen 說,完美主義「可能看起來像為了卓越而追求卓越,為了設定高標準,努力工作,深切關心」,並指出這些都是積極的屬性。對於許多職業來說,這是一項巨大的資產——例如,對於飛行員或腦外科醫生來說——但它可能會演變成不健康的行為。

Hendriksen 應該知道。她說她為自己寫了最近的一本書,《如何足夠:自我批評者和完美主義者的自我接納》。

「對於自助書籍作者來說,有一句名言,那就是『寫下你需要的書』。所以我確實是為自己寫的。但作為一家焦慮症專科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,我也為所有其他像我這樣的人寫了這本書。」

Hendriksen 說,完美主義是許多醫療和心理健康挑戰的核心。「它也是飲食失調、許多類型的抑鬱症、強迫症 (OCD) 的核心組成部分。」她說,它甚至「伸出觸手」進入您通常不會想到的情況,例如偏頭痛、勃起功能障礙和恐慌發作。

「對我來說,它在身體上表現出來,」她說。「我患上了胃腸道 (GI) 疾病。我經歷了大約五輪物理治療。我因打字過多而受了過度使用傷害。有一天早上醒來,我無法將頭轉向右側,因為我的肌肉太緊了。」

Hendriksen 說,完美主義有多種來源:它可能是遺傳的,來自家庭環境,也可能源於西方文化,其中資本主義、消費主義和社交媒體佔主導地位。她說,疫情使情況變得更糟。

「完美主義本質上是出於一個一心要超越人類閾值的經濟體系的結果,」她引用了心理學家和完美主義研究員 Thomas Curran 的話。研究表明,完美主義的發病率正在上升,尤其是在年輕人中。

Hendriksen 說,您不必降低標準或減少動力來鬆開完美主義對您心理的控制。以下是她的五個放鬆自己的技巧。

您不僅僅是您的成就

您的價值不僅在於您的成就。

Hendriksen 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:「我們都認同自己的表現。」「當然,我們為取得好成績、出色的工作評價、實現鍛煉目標甚至做出令人驚嘆的新巧克力曲奇食譜而感到自豪。」

未能達到目標時感到難過或失望是很自然的。「但歸根結底,我們不僅僅由我們的表現定義,」她說。

Hendriksen 說,將表現與自我價值混為一談,稱為過度評價,這可能導致自我價值的波動,「這導致每次表現都成為對我們價值的公投。」

她想提醒人們,他們遠不止於他們的結果。「我們是我們的關係、我們的興趣、我們的價值觀、我們對生活的享受,」她指出。

放鬆內心的批評家

Hendriksen 說,不要太認真對待您的批判性大腦。

「我們這些目標遠大、努力工作、深切關心的人會認真對待事情。我們認真對待我們的承諾,認真對待我們的責任。但這也意味著我們也會非常認真地對待自己的想法,」她說。「當我們認為『我不夠好』或『我落後了』時,我們認為這些想法是真實的。我們將它們視為事實。但實際上,它們只是想法。」

Hendriksen 說,有些人天生就是自我批評的。「但这並不意味著您必須認真對待並認真對待每一個想法。以您在咖啡店聽背景音樂的方式來聆聽您的自我批評的想法,」她建議道。「它就在那裡。你可以聽到它。但你不必陷入其中或讓它把你拉來拉去。」

讓自我同情更容易

Hendriksen 說,自我同情通常被描述為「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對待自己」。「但你不必不斷地給自己灌輸自我同情的誇大其詞。」

她說,自我同情可以是一個詞或一個短語:「『輕鬆』、『溫柔』、『你沒事』,」她說。「甚至更容易?自我同情可以是行動:深呼吸三次,尋求幫助,休息一下,花時間在早上品嚐咖啡或睡前閱讀小說。」

Hendriksen 說,它還可以是允許自己不做您期望自己做的事情的權利。「自我同情可以是允許自己跳過健身房的權利,因為您真正需要的是額外的睡眠時間,」她說。「總而言之,自我同情就是以關心和理解的方式轉向您的痛苦和痛苦,並問自己,『我需要什麼?什麼對這種情況有效?』」

讓你的內心懶惰出來

Hendriksen 說,敢於變得沒有生產力。

「自我完善的感覺很好。但要抵制不斷提高休閒時間生產力的衝動,」她說。「你不必一直培養技能、學習新東西或做對你有『好處』的事情。」

此外,做你喜歡的事情,而不是因為你應該做的事情而做。她說:「如果你在閱讀非小說類歷史時感到心滿意足,絕對要閱讀歷史。如果你喜歡跑步,請跑步。」「但是,如果你認為你『應該』閱讀歷史或『去跑步會很好』,請允許自己反思。改進和個人發展很重要,但快樂、享受、聯繫和表達也很重要。」

因此,繼續沉迷於所謂的非生產性追求:「閱讀浪漫喜劇,觀看惡搞喜劇,花一個小時只對你的貓唱歌,」她建議道。「如果您喜歡它(假設它是安全且尊重的),那麼您就做對了。」

專注於工作,而不是你自己

Hendriksen 說,保持高標準,但專注於工作,而不是自己。

「不完美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,這為不斷上升的標準提供了急需的緩解,」她說。

但是,Hendriksen 指出,有關不完美的建議往往傾向於「當事情足夠好時停止」,或「你需要降低你的標準」,這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感覺到恐懼和危險。

「當然,我們不會滿足於平庸或平庸的結果,因為那意味著我們自己也是平庸或平庸的,」她說。「因此,保持高標準。但專注於工作,而不是你自己。以雕塑家審視一塊大理石的方式,問自己,『什麼能使這件東西變得更好?』『什麼能使工作更好?』」

「專注於工作,不要把它擴展成對你性格的公投。」